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公司新聞 > 列表 公司新聞
小米煎餅帶紅整個村莊
在平谷區城區,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,講的是距城區北10公里的太后山,是市民常去登山、休閑、賞景的“后花園”。然而,不為人知的是,這些常去登山賞景的市民游客,大多都是沖著山下王辛莊鎮太后村一家民俗戶的“小米煎餅”去的。全自動煎餅機
許多開農家樂的村民,都是在劉二平家幫過工、學過廚的,學成以后才開起的“分號”。“二姐,煎餅我們都吃過了,這次我們預訂9桌,來您家里想吃貼餅子。”“各家都有各家的特色,想吃煎餅來我們家,想吃貼餅子,您去南邊京聞谷香農家樂,那是他們家的特色。”農家樂多了,也就有了競爭,可熱情實誠的劉二平的家門口,卻出現了往外“推客”的現象。有村民說她傻,又教別人家做飯,還往別人家送客人,可她卻不這么認為,“村里農家樂越多越火爆,人氣才能越旺,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,游客才能家家有、常常有,大伙兒才能都富起來。”她說,這幾年,她“推出去”的客人連自己都數不清。
村里要建個老殘日托所,劉二平二話不說,騰出部分餐桌讓老人、殘疾人用;村里要組織民俗戶進行廚藝培訓和比賽,劉二平不但給大伙兒免費提供場地、食材,還把自家的絕活和經營經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……這幾年,每到重陽節和春節,她都要給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送去米、面、油等慰問品。
如今,讓她沒想到的是,自己當初堅持的農家樂盤活了整個太后村的經濟,調動了整個村的資源。民俗戶每戶做出來的一桌菜里,香糯甜粽、自釀黑豆豆腐、煎餅里的大蔥、散養的柴雞……都是各戶村民自己家的,有的村民一年下來,小打小鬧就能有上萬元的收入。太后村也從有名的貧瘠山村,成了平谷區的“后花園”、民俗旅游村,村民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3000余元,達到了現在的1萬元。
這家民俗戶的主人是42歲的劉二平。12年前,劉二平下崗后回到村中,帶領16名農家婦女,辦起村里第一家農家樂,招待來往的客人;如今,在她的熱情幫助下,這個貧瘠的山坳坳里30多戶開起了農家樂,戶年均收入超過6萬元,四五十名農村婦女得以就業,捧起民俗飯碗。
起初的兩年,實誠的山村農民劉二平,不知道算賬,一桌飯菜統一定價100元,細算下來,還總是賠錢,自己又不好意思漲價,直到客人覺得菜價漲了,主動跟她提出:“不行給你200元一桌吧。”僅靠回頭客經營的劉二平,仍然每月堅持給仨姐妹付工資,客流量大的時候,有十多名婦女來幫忙。
2007年,太后山登山健身公園建成,來劉二平家就餐的游客越來越多,她也翻建了房子、增加了桌數,從最初的兩三桌到如今的40多桌,每天客流量能達到400多人,日銷售煎餅量最高達到了3000多張。16名農家婦女成為農家樂固定的服務員,每月掙著3000多元的工資。劉二平家也成了村里名氣最大的農家樂。后來,村里開始興辦農家樂,30多戶村民打起自家的特色招牌,吸引登山的游客前來就餐。
劉二平家生意紅火,與當初創業時的艱辛分不開。太后村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山坳里,全村1000多口人。以前信息不靈、交通不便,面積約6.5平方公里,卻只有幾十畝果樹,村民靠外出打工生活。“別的村都能靠山吃山,我們靠山卻吃不上山,地少??!”村副支書楊占領說。2003年,村里接到城里一個登山隊的電話,想要在村里預訂8桌飯。楊占領一想,劉二平的母親做得一手好飯菜,村里有紅白喜事宴都請她當大廚,于是,就把“任務”交給了劉二平家。
“第一次做飯的時候,碗、桌子、筷子、板凳、鍋借遍了全村,還支起個棚子,特別熱鬧。”劉二平說,母親掌勺,下崗在家的她和幾位農婦打下手,用家里祖傳二百多年的煎餅鐺,做出一張張入口香脆的煎餅卷大蔥,讓登山隊員吃美了。讓母女倆沒想到的是,沒過幾天,又有一撥人打來電話:“聽說你們家的煎餅特好吃,這周末我們要來,做一桌菜哦。”于是,沒有工作、在家帶孩子的劉二平,便拉上村里3位姐妹,開起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,成了村里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人。